图片 “语法化”问题_54体育看直播_54体育直播app下载_体育赛事直播~

54体育看直播_54体育直播app下载_体育赛事直播~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文学 > 语言文学 > >

“语法化”问题

来源::未知 | 作者:54体育看直播_54体育直播app下载_体育赛事直播~ | 本文已影响

语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 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最典型的表现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汇或结构式演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较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在现代语言学中,研究这种语法化现象的理论通常被称为“语法化学说”或“语法化理论”。本版邀请我院语言所吴福祥介绍近年来国外语法化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同时也对国内近年来的语法化研究情况作一简介。

1.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

最近几年来,单向性(unidirectionality)无疑是语法化研究中争论最为热烈的一个问题。单向性是语法化理论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假设,指的是语法化的演变是以“词汇成分>语法成分”或“较少语法化>较多语法化”这种方向进行的。语法化的单向性由Givon首先明确提出并作出解释,此后一直被认为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单向性问题的争论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个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Newmeyer引起并由 DavidLightfood以及RichardJanda和BrianJoseph等学者所推动。Newmeyer的《语法形式与语法功能》一书中专门有一章叫做“解构语法化”,列举了大量的所谓单向性反例,据此否认单向性的存在;不仅如此,Newmeyer甚至宣称“根本没有语法化这样的东西”。 DavidLightfood则指责单向性的研究本质上是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反结构主义”(anti struc鄄turalist)的东山再起。此后,《语言科学》(LanguageSciences)专刊(2001,23.2 3,由LyleCampbell编辑,收有Campbell,Joseph,Newmeyer,Norde,Janda等五人的文章)整个一期几乎无例外地致力于否定单向性的理论价值,并提出反对单向性的各种理论和经验上的证据。此外,支持或同情上述观点的文章在最近三四年也相继发表,例如Beths、 LassFitzmaurice、Geurts、Kim以及VanderAuwera等。

另一方面,Haspelmath、Traugott、Klausenburg以及Heine等学者则力主单向性的有效性,对Newmeyer等上述学者的观点和论据作了有力的辩驳。目前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是:(1)语法化演变的单向性是一个强烈的倾向而非绝对的原则;(2)单向性假设显示出形态句法演变的普遍制约,是对人类语言演变共性的一种概括,因而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单向性问题的争论仍未结束,2002年4月阿姆斯特丹大学举行的第二届“语法化的新思考”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代表所提交的70余篇论文中有 3/2的文章涉及单向性问题的讨论,以致会议的召集人阿姆斯特丹大学OlgaFischer教授决定将语法化的单向性原则作为该会议论文集的一个重要主题。

2.语法化与仪式化:语法化的频率条件和重复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法化的研究者普遍将频率看作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或因素。Haspelmath从语言演变的共性角度将语法化的频率条件概括为:“一个语法化的候选者相对于其他参与竞争的候选者使用频率越高,那么它发生语法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语言项频率的高低是由重复的频度造成的。为什么重复会导致一个语言项发生语法化呢?Haiman从心理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对此做了系统而深入的解释。Haiman认为,像人类所有的建制(institutions)一样,人类语言也在使用中发生变化,特别是语言和语法由于话语在时间中不断重复而发生变化。Haiman用“仪式化”(ritualization)来概括由重复导致的三个相关的演变过程:(1)“适应”(habituation);(2)“解放”(emancipation);(3)“自动化”(automatization)。“适应”、“自动化 ”和“解放”分别是心理学和生态学的重要机制。在“适应”的过程中,刺激的高频重复使得反应者对刺激物的反应持续减弱,最终导致刺激物的形式和意义被磨蚀。在人类语言中“适应”不仅体现在问候语和陈词滥调(cliches)的形成上,通常也表现在语法化过程中:重复可以导致形式的弱化,也可以独立地使意义变得虚化。重复的另一个后果是“自动化”。JohnHaiman认为,自动化可能是双层组构(doublearticulation)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双层组构中一个最小的意义单位(词或语素)是由若干更小的无意义单位组成。因为无意义的单位是原来有意义的单位经过“语素>词缀>音位”这种连续演变之后留下的残迹,所以重复不仅体现在语法化早期阶段和最后阶段,同时也表现在双重组构本身的来源上。“解放”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现象:一个工具性行为变得跟它原来的主要动机相分离,从而自由地表达信递功能,并进一步获得意义,变成一个符号。Haiman指出,不仅其他物种的很多信递行为来源于原本非信递行为的“仪式化”,人类语言的各种现象也是在“解放”过程中获得其来源的。比如音位化、重音和语调的仪式化以及固定语调模式的产生等。不仅如此,Haiman进一步认为,语言本身也可以被看作一种从工具功能中解放出来的行为。

Haiman所论证的语法化与仪式化之间存在的高度平行关系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兴趣,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语法化过程中的若干音系、形态句法和语义演变以及重新思考语法化的机制。此后Boyland、Dahl、Bybee、Haspelmath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重复及频率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基本作用。

Boyland指出,语法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形式上的演变跟非语言的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而变得自动化的演变极为相似。由于重复,若干原本独立的单位所构成的序列逐渐被处理为一个单一的单位或者组块(chunk)。这种重新包装(repackaging)有两个后果:组成单位的个体身份逐渐消失以及整个组块在形式上开始缩减。这种基本的自动化原则可以应用于各种运动神经活动(motoractivities),譬如演奏乐器、从事体育活动、拌和煎饼的糊状物等,也可以应用于语法化。像几个世纪以上频繁使用的短语(I m)goingto Verb ,已经被重新包装为一个单一的处理单位,组成部分的个体身份消失了(孩子常常惊讶地发现gonna实际上拼写的是goingto),该短语因而在形式上相当大地缩减了。

Bybee认为,语法化过程中从词汇功能到语法功能的演变,其实是一个“解放”的过程。在莎士比亚的英语中 begoingto具有“空间上朝一个目标位移”的字面意义。不过,假定人们对位移目的有明显的兴趣时,甚至在莎士比亚的英语里,begoingto的信息值也是较多的跟目的相关而较少跟空间位移相关。因为Begoingto频繁地与主体意图也被显示的这种语境相联系,所以导致了它逐渐从原来空间位移的意义中解放出来,表达目标或意图的新功能也逐渐成为这个结构式的主要功能。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泛化和虚化则高度平行于“适应”过程,就像刺激的高频重复会使得反应者对刺激物的反应持续减弱,最终导致刺激物的形式和意义被磨蚀一样。一个词、词组或结构式的高频重复也能减少其语义力量和信息值。

Bybee对仪式化的各种特征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对应表现,以及重复在语法化所涉及的语音音系、形态 句法和语义语用等演变中的基本作用做了更为具体的考察。Bybee赞同Haiman将语法化过程看作仪式化这个意见。因为仪式化(适应、自动化和解放)的发生导源于重复,所以Bybee强调语法化的最基本机制是重复。有鉴如此,Bybee从突显重复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角度将语法化重新定义为:一个频繁使用的词汇序列或语素序列自动化为一个单一的加工单位。

事实上,重复和频率不仅作用于语法化演变,人类语言中大量的形态句法、音系、语义和词汇现象的产生和演变都跟话语的重复密切相关。1999年5月在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举行的“频率和语言结构的出现(Frequencyandtheemergenceoflinguisticstructure)”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重复和频率在语言结构的产生和演变中的重要作用。该会议的论文集《频率和语言结构的出现》2001年由JoanBybee和PaulHopper编辑出版。

另一方面,重复不仅是语法化及其他语言演变现象的重要机制,也是大量的文化和生态现象发生仪式化的根本动因。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语法化现象是否具有一个独立的机制?Haiman、Dahl、Bybee以及Haspelmath等学者都认为,语法化最基本的机制既非特域的(domain specific),也非特种的(species specific)。因此,高度抽象、至今仍很神秘的语法性质有望用更为普遍的术语来加以解释。

3 形式学派的语法化研究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已逐渐被生成语法学家纳入形式学派的历史句法研究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式学派阵营里的学者开始尝试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和研究模式来研究功能范畴的语法化,以求“对语法化现象作出真正的解释”。1997年8月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大学召开的第13届国际历史语言学大会期间还专门举行了一次“语法化的形式主义研究(FormalapproachestoGrammaticalization)”学术讨论会。生成学派之所以会涉足语法化研究,可能跟生成语法理论近些年来的发展有关。自乔姆斯基发表《语障》以后,功能范畴被逐渐引入生成语法框架,在最近的10余年来逐渐完善的短语结构理论和X 标杠等理论框架里,像限定词(deter鄄miner)、标补词(complementizer)或一致关系标记(A鄄GR)这类功能范畴成分被普遍看作是短语结构中心语。而历时地看,这些功能中心语都来源于词汇成分或词汇中心语。正因为如此,历时生成语法研究开始注意语法化现象。

形式学派语法化研究的成果主要有Roberts、Warner、Simpson、Beths、Roberts、Roussou、Wu、Gelderen、Kayne、Simpson的论著。这些研究多数集中于属于功能范畴的助动词语法化演变,也有少数文献涉及一致关系标记、反身代词、疑问代词、否定标记等其他语法标记的语法化研究。

生成学派的语法化研究以乔姆斯基语言学中的功能范畴、中心语移位理论以及修改版乔姆斯基最简方案的句法研究模型为理论背景,以Lightfoot的历时句法理论为基本框架试图对文献里经常提及的若干语法化现象作出形式主义的解释。其基本假设是,语法化本质上是词汇范畴被重新分析为功能范畴的过程,语法化现象之所以普遍可见是因为重新分析往往涉及到结构简化,体现了语言习得的省力策略,而结构简化则是一种为参数定值所偏爱的演变。

4 语法化与语言接触

传统的语法化研究大都是在假定的同质演变的状态下进行的,这种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语言演变的一元发生(monogenetic)模式这样的假设之上的。事实上,正如Hopper&Traugott所强调的,“严格的语法化一元发生观是不恰当的”,因为这种研究模式忽略了大量的由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语法化研究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发生在语言接触状态下的语法化演变。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下述两个角度进行。

其一是探讨特定的标准语言由语言接触等外部因素导致的语法化过程。任何一种语言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跟其他语言发生接触关系。语言接触常常会导致形态句法的借用和影响,Weinreich、 Thomason、Kaufman、Stein、Gerritsen、Stein、Harris、Campbell、Campbell以及 Thomason等学者的论著均描述了大量的句法借用和句法影响的语言事实。Harris&Campbell和Campbell甚至将句法借用视为句法演变的三个机制之一,Gerrit鄄sen&Stein则将语言接触及由此导致的句法借用和句法影响看作句法演变的一个重要外因。对句法演变的外部机制和动因的关注使人们发现以往被认为是一个语言内部的语法化现象其实是由语言接触导致或诱发的,比如Millar证明,语言接触在英语定冠词的语法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Harris&Campbell则列举大量的事实证明句法借用常常和重新分析、扩展等机制一起造成大量形态句法现象的产生和演变。语言接触不仅会通过句法借用和影响促成具体的语法化过程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导致语法化机制的跨语言扩散,Bisng认为,语言联盟的出现很可能是由语法化机制跨语言的扩散造成的,特别是在语言接触情形中,说话者/听话者可以将其母语中业已存在的重新分析的机制转移到另外的语言中去。

其二是研究皮钦语和克利奥尔语中的语法化现象。皮钦语和克利奥尔语是由语言接触导致的两种接触语言(contactlanguages)。一般认为,皮钦语产生初期缺乏语法范畴和语法形式,当皮钦语固定化以后语法范畴和语法形式会逐渐增加,而当皮钦语被克利奥尔化(变成克利奥尔语)后语法形式则更加丰富。因此探讨皮钦语和克利奥尔语的语法化过程和机制无疑有助于语法化理论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皮钦语和克利奥尔语被认为是语法化研究的金矿。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是Bruyn的《克利奥尔语的语法化》和 Baker&syea的《改变意义,改变功能:接触语言语法化论文集》。前者是一部研究苏里南克里奥尔语语法化的专著,讨论了包括 gi‘give’用作受惠格标记在内的大量的语法演变的实例,Bruyn的研究表明,当皮钦语克里奥尔化时所发生的语法化过程(比如一个独立的词汇项变成形态的部分)常常并不是克里奥尔语内部发展的结果,新的形态标记其实是从低层语直接移入的。这个结论也许能有效地解释为什么克里奥尔语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新的语法形式。后者代表了克里奥尔语语法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这个论文集里,Bruyn基于对苏里南克利奥尔语中若干语法结构式的观察,区别了克利奥尔语语法化的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常规语法化(ordinarygrammaticaliza鄄tion)”,即语言内部的语法标记和结构的渐变;第二种类型叫做“瞬间语法化(instantaneousgrammatical鄄ization)”,其区别于常规语法化之处是“通常逐渐进行的演变在克利奥尔语化过程中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跨度中发生”;第三种语法化类型是“外表语法化(apparentgrammaticaliza鄄tion)”。 Bruyn认为,这种语法化其实是低层语语法成分移入的结果。

很多研究皮钦语和克利奥尔语语法化的文献都提到,接触语言的语法化过程往往表现出跟标准语不同的特性,比如单向性和渐变性被认为是标准语语法化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但这两个特征在接触语言的语法化现象中常常被违反。换言之,皮钦语和克利奥尔语的语法化过程常常呈现出非单向性和抄近路现象。但Plag认为,这些被认为违反了单向性和渐变性的语法化实例多数都是低层语语法成分的移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语法化现象。Plag主张只有区分内在演变和由接触引发的演变我们对克利奥尔语化和语法化的性质才能获得一个新的重要的了解。他认为基于语言内部的演变一定符合语法化理论确立的原则,而对这些原则的违反可以被解释为由外部因素导致的。Bruyn指出,存在于低层语的语法化模式或语法化链可以充当语法成分移入克利奥尔语的通道(channels),但低层语的语法化模式也会导致被移入的某一语法成分在克利奥尔语中出现不可预测的重新分析或转化,以致违反了通常的非范畴化和语法化方向。

5.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

话语交际中说话人不仅要表达命题意义而且要表达言者意义,而后者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所谓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的印记。如果这种主观性在语言中被编码为明确的结构形式或者一个语言形式经过演变而获得主观性的表达功能,则谓之主观化。语言学家对主观化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有共时和历时两种研究取向。前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代表性人物是Langacker;后者从历史语言学角度考察一个主观性结构或形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代表性人物是Trau鄄gott。Traugott最早将主观化纳入语法化研究的框架,并从语法化的角度对主观化作出定义:主观化指的是“意义变得越来越直根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这样的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过程。Traugott强调,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语言不仅能表达主观性,而且还常常表达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鄄ty)。交互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作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人/读者“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话人/读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话人/读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交互主观性派生于主观性并以后者为蕴涵,换言之,一个语言形式如果具有交互主观性那么同时一定呈现主观性。从历时角度看,语言形式的交互主观性是通过交互主观化过程而产生的,所谓交互主观化(intersubjectification)指的是这样的一个符号学过程:意义经由时间变成对“说话人/作者在认识意义和社会意义上对听话人/读者‘自我’的关注”这样的隐涵义加以编码或使之外在化。交互主观化与主观化这两种机制的区别是,主观化是意义变得更强烈地聚焦于说话者,而交互主观化是意义变得更强烈地聚焦于受话人。但交互主观化总是蕴涵着主观化,不可能存在没有某种主观化程度的交互主观化(一个形式若没有某种程度的主观化就不可能有交互主观化现象)。历时地看,交互主观化通常比主观化出现得晚并来源于主观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英语let s的意义演变:

a Letusgo,willyou?> b Let sgo,shallwe?> c Let stakeourpillsnow,Johnny.

上面的例子中,由 a 到 b 是主观化,由 b 到 c 是则是交互主观化。

语法化中的(交互)主观化研究也体现在话语语用标记的语法化研究之中,因为话语语用标记是语言表达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的主要形式。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Hason、Powell、Brinton、 Onodera、Jucker以及Traugott等学者的论著。Traugot的论著详细考察了大量英语副词的语法化过程,揭示出“小句内副词> 句子副词>话语标记”这样的语法化链。

此外,最近兴起的历史语用学研究也跟(交互)主观化的研究密切相关。历史语用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研究语用标记或话语标记是如何产生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Sweetser、Jucker、Traugott和Dasher等学者的论著。2000年荷兰本杰明(Benjamins)出版公司创办了《历史语用学》杂志,迄今已发表若干篇有关(交互)主观化研究的论文。

6.内近年来的汉语语法化研究

国内系统的语法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沈家煊和孙朝奋两篇语法化研究综述文献的发表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关注。最近十余年来,汉语语法化研究主要是在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基于词汇/句子”的历时语法化研究,即研究词汇语素是如何演变为语法语素的,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解惠全、刘坚、江蓝生、洪波、张谊生、刘丹青等学者的论著。另外,有些研究汉语虚词产生过程的文献虽然没有提到语法化这个术语,但研究的对象其实是语法化现象,比如刘坚、曹广顺、江蓝生等学者的论著。另一个方面是“基于话语/语用”的共时语法化研究,即研究篇章成分或语用法是如何凝固为语法成分的,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沈家煊、张伯江、方梅、王伟和方梅等学者的论著。

目前,国内的汉语语法化研究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1年由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和南开大学文学院联合在南开大学举办了首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语法化与汉语语法研究(一)》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同时,第二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也已计划2003年8月在温州举行。此外,汇集汉语语法化研究成果的论文集《汉语语法化研究》也可望在明年出版。


54体育看直播_54体育直播app下载_体育赛事直播~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浅析汉维语元音音位异同之比较

浅析汉维语元音音位异同之比较

论文关键词:汉语 维香尔语 元音 音位 对比 论文摘要:本丈以音位学对比理论为框架,在较细致、全面的分析...